您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基建·房產 > 事關建筑安全 樁基須守底線
7月下旬,獲悉部分混凝土預制樁企業可能存在偷工減料行為的線索后,《中國建材》雜志立即組成調研組赴浙江、上海等地建筑工地,現場測量管樁、方樁產品的端板厚度、鋼筋直徑及樁套箍長度等。經采訪相關協會、水泥制品檢測專家及建筑結構設計專家,得出結論:部分工地上的混凝土預制樁產品確實存在用簡單的工具即可測出的不合格項目。受訪企業、協會及專家均表示,目前混凝土預制樁行業總體處于良性發展狀態,仍有個別企業存在以次充好、偷工減料行為,對建筑物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
最近聽一位混凝土管樁銷售經理講了一個故事,他的一位朋友在某個樓盤的面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這位朋友說絕不會買那里的房子,因為不敢住。
這樣的故事是不是似曾相識?多年前,食品安全領域,一家造紙廠附近的農民說過“地里產的糧食都賣了,我們自己都不敢吃”,某致癌金針菇生產企業坦言“自己生產的,自己一般不吃”,某知名飲料廠也曾被曝員工從不喝自己生產的飲料。
驚人的一致!
有時是因為無知,有時因為利益驅使或其他原因,我們并不會意識到自己一時認為的“差不多”“應該沒問題”會造成怎樣的后果;有時卻是明知不合法、不合規,也抱著僥幸心理認為不會被發現,只要自己不吃、不用、不住,就不會被傷害,然后心安理得。
將珍珠巖搬到齊齊哈爾34中體育館樓頂的工人,應該想不到自己的行為會壓垮屋頂,致使11條鮮活的生命隕落;提出、同意、漠視將珍珠巖放到體育館屋頂的人,恐怕也是抱著僥幸心理,覺得“應該沒問題”;在鋼筋、端板等部位偷工減料的混凝土管樁生產者,大概也會抱著“為了企業生存”“別人這么干我為什么不可以”等想法,認為少個幾毫米、零點幾毫米“應該沒問題”。然而,因為每個人一點點自私的行為,往往會釀成難以挽回的后果。
有人說,做管樁的企業,干的是良心活兒。的確,這樣隱蔽在地下的產品,大多數人都不會注意到它,但對于建筑安全來說,它又如此重要。樁基礎如果偷工減料或出現施工質量問題,將對業主的權益和公共安全構成持續威脅。
不可否認,近些年來,我國質量強國建設取得歷史性成效,相應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都相當完善。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還強調“落實建材生產和供應單位終身責任,嚴格建材使用單位質量責任,強化影響結構強度和安全性、耐久性的關鍵建材全過程質量管理”。
可為什么還有包括混凝土預制樁在內的生產企業偷工減料?無他,利益驅動。房地產項目驟減,開發商資金吃緊,不再強制要求施工方選用大品牌的管樁。僧多粥少的時候,所有供應商都在搶市場。部分小企業為了拿到訂單,投標的價格越來越低,也能接受更苛刻的墊資條件。
于是,為了能在低價中摳出利潤來,采購方、供應商開始在材料上做文章,而材料方面節約出來的成本又可以用于解決任何的商務問題。于是,不合格的問題樁被埋到了地下,或即將被埋到地下。
遇到這類事情,很多人都會問,工程監理到哪里去了?質量監督和檢測部門去哪里了?毫無疑問,是市場監管部門的缺位和監管不力使得偷工減料有了一定的市場空間。
安全面前,所有原因都不能成為理由。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當你對不合格產品、施工質量問題視而不見,未來某一天卻難免因他人的視而不見而禍及自身。如果有一天,建筑領域也成了一個“互害”的社會,同樣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生產者、開發商、施工方、監理單位、政府監管部門、檢測機構……每一環都不可失守?!把┍罆r,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每一片雪花都逃脫不了參與雪崩的事實。
不論是食品安全,還是建筑質量,人人守底線,社會才會有底線。
本刊評論員:劉秀枝